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新故事

好吃的“搸面”

发布时间:2024-11-21 20:47:29    来源:故事大全网    阅读次数:83

故事梗概:省电视台编导严铭想拍摄临江区老街的“搸面”。他带摄制组到店,老板王志高起初拒绝拍摄,因过去电视台拍摄导致其兄被查。严铭夜探面店,误以为王志高用罂粟壳和脚踩面团,向相关部门举报。检查结果显示面条成分正常,塑料桶里是“搸仙草”浸泡的山泉水。王志高解释这是祖传秘方,脚踩面团也是传统做法。章孝春部长提议改良踩面机传承技艺。严导等人决定播出“搸面”的故事。

A+A-

温馨提示:故事共2622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严铭是省电视台的一名编导,最近在做一档名为“美食在舌尖”的新栏目。这天,严铭突然想起前年去临江区看老同学章孝春,对方在当地老街请他吃过一碗面,味道好极了,好像叫什么“搸面”。对,就去拍“搸面”!严铭本来想给章孝春打个电话,可一想人家现在是宣传部副部长,如果往下一吩咐,就拍不到原汁原味的镜头了。所以,他没打招呼,一大早就带着摄制组赶往临江老街。

这是家老店,店名很怪,叫“80碗搸面店”。店面不大,只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板在忙活。严铭一进店,就让老板给每人来一碗面。那老板见他们有好几个人,犹豫了一下,还是转身进厨房了。没一会儿,香气扑鼻的面条就端到了大家的面前。这“搸面”确实与众不同,面条非常筋道,面汤里透着一种清香。大家纷纷吃得连汤都没剩下。

好吃的搸面
▲好吃的搸面

这时,又来了几名顾客,一看就是老主顾,老板无奈地对他们说:“不好意思呀,今天已经卖完了,只有明天趁早了……”

吃好了面,严铭便开始解释自己的来意,没想到,那老板一听他要拍节目,当即连连摇头,说:“我这店小,每天就卖80碗面,顾客都是街坊邻居,没啥好拍的。”说着,他还将严铭几人推了出去,“砰”地关上了门。

严铭较真的脾气上来了:你不让我拍,我偏要拍!他摸出手机打给了章孝春,告诉老同学,自己赶来临江老街拍节目,想不到“搸面”店的老板不欢迎,想请老同学帮忙打点一下。章孝春说自己在省城开会,但会让社区的人联系那老板,让严铭他们稍等一会儿。

没多久,店门开了,老板探出了脑袋,对严铭说:“你们进来吧!”

严铭与老板一交流,知道老板叫王志高。他为啥这么抗拒拍摄呢?因为他有个哥哥是学中医的,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电视台专门来拍了片子宣传,谁知道片子播出后,有关部门来检查,说他哥哥非法行医……所以,王志高一听要拍片子就怕。这次是社区领导给他打了电话,他才同意接待拍摄。

严铭查过字典,“搸”字的解释是“琴和瑟碰到的声音”,所以他问老板:“你的面为啥叫‘搸面’?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吗?”王志高却淡淡地说:“这个字是方言,是用拳头捶打面团的意思,没故事。

严铭想要拍“搸面”的制作过程,可王老板一口拒绝了。严铭警觉性很高,觉得王老板是有意掩盖什么。他突然想到了几年前采访过的一件事:一人开了个面馆,为了招揽顾客,竟然偷偷用罂粟壳当调料……

走出面店,严铭和摄影师一商量,便让大家就近找了家酒店住下,决定夜探面店。

第二天凌晨,严铭和摄影师蹑手蹑脚地来到面店的后屋,墙上有窗户,拉着窗帘,但并不严实。摄像师很快摆好了微型摄像机,透过缝隙拍摄,只见王志高将一袋面粉倒进了一只大白铁盆里,然后拿起塑料桶倒进了一些液体,而在塑料桶中,能明显看到浸泡着罂粟样的植物,上面还有圆圆的壳……

严铭的心揪紧了,看来自己的猜测没错,王志高是用罂粟浸泡水和的面呀!不一会儿,更惊人的一幕发生了,王志高捧起面团,放到了地上的一个木盆里,然后,人趴在一条横杠上,用脚开始踩面团。严铭和摄影师见状,不禁都一阵反胃……

拍好视频,严铭他们便回到酒店补觉。上午,章孝春打来电话,说他已从省城回来了,在“80碗搸面店”等他们。严铭一听,当即说:“老同学,你快给工商检查人员打电话,我们有证据怀疑,这面店添加了违禁的食材!”

章孝春听了大吃一惊:“老同学,这话可不能乱说……”

“我乱说啥呀!都拍下来了!”

这下,章孝春不敢怠慢,当即给相关部门打了电话。

严铭此时也不想睡了,他招呼大家一起去面店,拍个反面角色,来个曝光片子,收视率估计不会低……

果然,一行人到了面店,就拍到了检查人员正提取面条样本,然后责令王志高暂时停业,等待检测结果。王志高傻傻地站着,喃喃地说:“我就知道,电视台来拍,肯定没好事……”

严铭心中暗想,你自己黑了良心,怪谁呀?关了摄像机,几人又回到酒店。谁知,下午章孝春又给严铭打电话,说检查结果出来了,让严铭他们再去面店。

严铭一行人赶到店里,章孝春递来一张检测报告,显示面条的成分一切正常,根本没有违禁成分。这下,严铭有些蒙,轻声说:“我看到了王志高拿塑料桶加不明液体的呀!”

章孝春笑着问王志高:“你自己说说,塑料桶里浸泡的是啥?”王志高哭丧着脸说:“那是‘搸仙草’浸泡的山泉水,和面用的。”说着,王志高转身取出了一大包东西,“你们自己看,这是罂粟壳吗?”

众人朝着这玩意看了看,虽然有些像罂粟壳,但区别还是很大的,罂粟壳表皮光滑,而这植物上全是绒毛,站在近处一眼就能看出区别。

王志高见严铭愣在那里,便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原来,临江的山上长着一种神奇的植物,方言叫“搸仙草”,也叫“踏不死”,入夏后连枝条带果子采来晒干、存放后,泡茶喝能生津止咳。用搸仙草浸泡的山泉水和面,反复大力挤压后能产生大量的氨基酸,这就是王家祖传的秘方。说完,王志高埋怨说:“我家的面店,年龄比我父亲还大,顾客都是街坊邻居,是哪个缺德鬼举报我做违法乱纪的事?

严铭一听自己被人骂缺德鬼,不服气地说:“用脚踩面团,多恶心啊……”

王志高看了一眼严铭,说:“我不把面卖给外地人,就是怕他们不习惯,其实,用脚踩面团,这样做出来的面条才更筋道,能放大搸面仙草水的功效。”

严铭摇摇头,反驳说:“用脚踩终究不卫生!”

王志高苦笑着说:“其实,我的脚套了层橡胶膜,和面团压根没实质性的接触。”

这时,章孝春插话说:“老同学呀,在我们临江,用脚踩面团是有历史的。那年,石达开手下猛将刘裕在临江构筑防线,准备和清军决一死战,他下令伙房让大家饱餐一顿。伙房当时建在窑场,做面条时因为人手不够,便让一个姓王的窑工来和面。王窑工是踩泥制作瓦片的,他嫌用手和面太慢,便用脚踩面。将士们吃了这面条,一天一夜没觉得肚子饿,身上还特别有劲,最终大败了清军,也就是著名的‘临江之战’。太平军失败后,王窑工就改行开了面馆,他就是王志高的祖先。

严铭一听来了兴趣,啊,原来如此,这不正是自己要寻找的美食故事吗?

这时,王志高苦笑道:“我年纪大了,现在每天踩80碗面也吃不消了。我试过用揉面机,但效果不好。所以,我打算关了这面店!”

严铭又愣住了。章孝春在边上说:“王叔,你的面店不用关,我帮你物色了一个徒弟,他特别喜欢吃你的面,还发明了一台踩面机,可以边试边改进,等味道和脚踩的效果一样了,就可以扩大规模了。如果你觉得合适的话,过几天就举办拜师仪式,我们绝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因为一点瑕疵而荒废!”说完,章孝春笑嘻嘻地问严铭,“这‘搸面’的片子,能在你们台里播出吗?”

严铭几人几乎同时回答:“能,一定能!”

发表/获奖记录:“时代的足音——长三角故事邀请赛”金奖故事作品。

(作者:徐永忠

阅读更多精彩
故事下载:好吃的“搸面”.pdf
相关内容
  • 龙井茶的传说 西湖龙井的历史由来

    龙井茶的传说 西湖龙井的历史由来

    龙井茶是杭州的一绝,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杭州时,畅游龙井后题胡公亭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几千年间,关于龙井茶的传说纷繁。西湖龙井的背后,有一则赞美劳动人民心地善良、任劳任怨美好品质的故事。

  • 为爱向前冲

    为爱向前冲

    临水市的严敏从艺术学校主持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前几天,在临水市吴口电视台娱乐频道当编导的同学胡平,也就是他女朋友笑笑的表哥给他来了个电话,说省台刚出一个《为爱往前冲》的娱乐节目,正在招聘节目主持人。听到这个消息,严敏喜出望外。

  • 别出心裁的雅拒

    别出心裁的雅拒

    中秋节放假,建设处处长李磊到老同学家喝茶,没想到这位老同学做起了政商间的掮客,送给他一幅名家书画作品和一张王总的名片。面对王总的厚礼“雅贿”,李磊和在文联工作的妻子通过“雅拒”把这幅名家真迹《齐白石虾图》完壁归赵。

  • 胡庆余堂品牌故事

    胡庆余堂品牌故事

    胡庆余堂是一家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老字号药店。2014年9月23日,习总书记提到,“胡雪岩在他的胡庆余堂,当年挂着两个字‘戒欺’。要多予少取,先予后取。不搞一锤子买卖,丁是丁、卯是卯,一件是一件。就是要有这样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品牌项目’。要经得起历史检验。”如今,胡庆余堂已经成为了中国中医药行业的一面旗帜。

  • 西装男与汉服女的婚礼

    西装男与汉服女的婚礼

    咖啡师小吴在枫泾古镇游玩时,被这里浓浓的历史、文化、烟火气所吸引,就在他取景拍照的时候,一个身着汉服的女孩闯进了镜头。她是小朱,会蚕丝缠花技艺,还在古镇南大街开着一个小店。后来,小吴在枫泾古镇开了咖啡馆,再次邂逅了小朱,两人最终成就了喜事。婚礼那天,小吴穿西装、小朱穿汉服,中西结合的强烈反差,让见惯了西装婚纱的众人啧啧称奇。

  • 你一半我一半

    你一半我一半

    张阿婆说着,飞快地将那张假币对折了一下,“嘶啦”一声,假币被撕成了两个半张,将其中的半张递给了坏蛋:“你答应的,你一半,我一半。”围观的众人恍然大悟,齐声鼓掌。坏蛋一看上了张阿婆的当,又触犯了众怒,连那半张假钞票也不要了,灰溜溜地走了。

  • 无为无不为

    无为无不为

    泰康大街一东一西有全城最出色的两家小龙虾馆——东泰龙虾馆和西康龙虾馆,两家馆子无形中就有了竞争。西康龙虾馆老板营销手段层出不穷,龙虾品质做的越来越差。东泰龙虾馆的老板喜欢研读老子经典《道德经》,知足向善,在龙虾本身质量上勤下功夫,最终无招胜有招,赢得了广大食客认可。

  • 强盗婆茶店

    强盗婆茶店

    女人一脚踢翻了钵头刘,瓶窑街上传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开玩笑似地叫她“强盗婆”。这女人也不介意,人家叫她“强盗婆”时,她都会痛快地答应。于是,“强盗婆”便成了她的名字。过了几天,那女人在街上租了一间街面房,开了家茶店,大家都将茶店称为“强盗婆”茶店。据传,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父亲还曾为“强盗婆茶店”题名。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5  www.gushidq.com  故事大全网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晋ICP备202404621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gushidq

360网站安全检测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