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名人故事

布衣宰相马周

发布时间:2025-10-24 23:36:20    来源:故事大全网    阅读次数:8

故事梗概:贞观名臣马周,出身寒微,因代武将常何撰写政论而为唐太宗赏识,以布衣入仕。他屡陈治国良策,力谏取消世袭分封、慎选地方官吏、以隋亡为鉴,深受太宗信任,官至中书令。马周临终前焚毁奏稿,不欲显君之过,其忠诚与才干使其成为“贞观之治”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死后得享陪葬昭陵的殊荣。

A+A-

温馨提示:故事共2500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贞观年间,有一位辅佐君王的贤臣,他的名字叫马周,曾以一介布衣的低微身份为唐太宗所重用。他先后任监察御史、侍御史、给事中(参议政事,监督皇帝的官),直至中书令(宰相之一),和魏徵等大臣一道,成为辅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名臣

马周,字宾王,在他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父母过早地去世了。沦为孤儿的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加倍地勤奋好学,小小年纪就通读了很多史书。天资聪颖的他,通过不懈地努力,二十岁就已经满腹经纶了。

通过精读史书,他心中逐渐萌发了一种使命感,打算到京城长安,看看有什么机会能为国效力。他来到离长安不远的新丰县,住在一个小店里,因为身上带的钱少,拖欠了些店钱,店主就看不起他,经常对他冷言冷语,马周也不介意。一次,马周出行回来感到很疲惫,由于人地生疏,报国无门,一时心中郁闷,就让店主拿来一坛一斗八升的酒,独自豪饮,以解愁闷,这下把店里的伙计和客人都看呆了。店主瞧他器宇不凡,像个能成大事的人,心想没准儿将来还得仰仗他呢,于是不再跟他计较了。不久,马周来到了长安,投奔到中郎将(侍从皇帝的武官)常何门下,做了个门客。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要求文武百官每人写一篇谈论朝政得失的文章,想看看大臣们对于治国平天下有什么建议。这下可把常何急坏了,他平日是个威风凛凛的武官,并不懂什么治国之道,更不会舞文弄墨,但皇上的圣旨又不能违抗,他就向家里的门客们求教。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可是个难干的差事,写不好就会露怯,到时候还不够丢人的呢!马周一看大家都不吭声,就胸有成竹地对常何说:“先生放心,交给我来写吧。”常何一听,高兴地拍了下马周的肩膀,说:“太好了!兄弟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了。”

马周回到住地,静了静心,罗列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件有关修改朝政议案方面的例子,文章针砭时弊,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不但指出了当下存在的大小症结,而且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方案。几天后,常何把这篇议政的文章呈给了唐太宗。太宗看后如获至宝,但又感到很奇怪,他眼里的常何,是个作战勇猛、为人诚实的将领,这种由表及里的通透文章,他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呢?于是就笑着问常何:“我猜你一定请到高手了。这真是难得的好文章啊!可到底是谁写的呢?”

常何马上如实回答:“回禀陛下,微臣可没有议政这个本事,这是臣的门客马周,花了几天时间代臣写的。”

唐太宗一听,喜上眉梢,常何门下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奇才?就想马上见到他,命人速到常何府中将马周请来,可偏偏马周外出,不在府中。唐太宗求贤若渴,先后四次派人去请,终于将马周请到了皇宫。

唐太宗见马周一身布衣,跟衣冠楚楚的朝中大臣形成鲜明对比,又见他目光炯炯、步履轻盈,气质非同一般。不多一会儿,君臣开始讨论起天下局势、朝政方针和治国之道。马周如鱼得水,侃侃而谈。对上至尧舜、下至当朝的为政得失,分析得入木三分。唐太宗不禁连连感叹:“与君相见恨晚啊!”

聊了半晌,太宗心里暗暗庆幸:从下令臣子撰写论政文章,发现了一位贤臣,这不是我大唐的幸事吗?一高兴,当场就让马周到掌管机要的门下省任职。由于马周常对国家的治理工作建言献策,不到一年,又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唐太宗为了答谢举荐马周的伯乐常何,赐给了他三百匹锦缎。

曾是一介布衣的马周,如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十分感激唐太宗对他的信任,尽其所能地报效国家。马周任监察御史后,向唐太宗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以孝为先,照顾好年迈的太上皇李渊;二是不要用国家的官职作为赏赐;三是取消分封世袭制。原来,唐太宗即位后为了赏赐皇子和功臣,曾经分封众皇子和功臣为各州的刺史,使他们拥有大片的领地,占据了许多老百姓的良田,并且子孙世袭。

孙思邈看病
▲唐太宗与马周

马周向皇上建议,可以给众皇子和功臣丰厚的赏赐,让他们过上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已经足够了,并非一定要给他们封官加爵,才算对他们好,否则,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没有一点儿好处。唐太宗很赞同他的意见,下诏取消了分封世袭制,同时提拔马周为侍御史(官职在御史大夫之下,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官员)。

公元637年,马周从以往的朝代兴亡展开论证,阐述了唐朝以前的那几个朝代,由于君主一味追求荒淫奢侈的生活,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不但摒弃休养生息、爱护百姓的做法,而且还不断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最终导致相继覆灭。这些历史教训总结起来:一是君王昏庸,穷奢极欲;二是失信于民,巨额耗费;三是任用奸臣,打压忠良,最后不得不走向灭亡。

他还重点谈了隋朝灭亡的原因,认为在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国家的基础比较雄厚,完全有条件长治久安,但是隋炀帝杨广登基后,一面追求荒淫无度的腐化生活,一面对老百姓大肆盘剥,以致失去民心,最终天下大乱,到头来自己命丧扬州。总之,马周谏言唐太宗,应以隋朝兴亡为前车之鉴,时刻牢记隋亡的教训,绝不能高枕无忧、坐享太平盛世,而不顾百姓安危。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长治久安,达到巩固唐朝统治的目的。

最后马周指出,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并不在于国库是否丰盈,而在于老百姓的苦乐。由此他建议唐太宗必须高度重视刺史、县令等官职的考核与选拔,他们的作为关系广大民众的利益。

李世民看过这个奏折后,深为马周的治国才能而叹服,更加重用他了。

马周不仅在朝政大事上提出过许多改良的建议,在日常小事上,也有一些细致入微的创意和改良。在唐朝以前,官服只有黄色和紫色的,不容易分辨品级,时常会闹些小误会。马周建议多设置几种颜色,并详细地规定四种颜色来统筹各品官员的服饰,即三品以上官员的服装为紫色,四、五品为红色,六、七品为绿色,八、九品为青色。从那以后,官服的颜色和品级相对应的做法,就开始一代代地延续下来,一直到清朝灭亡。

公元648年,马周由于为国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终于病倒了,太宗速派御医给他看病,并且还亲自为他熬药,命皇太子也来探视。可眼前的马周已经病入膏肓,他在临终前吩咐属下把这十几年给皇帝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往往通过进谏来显露君主的过失,从而赢得身后的名誉。臣有幸深得陛下信任,故不想这样做。”

马周病逝时,年仅四十八岁。唐太宗为了纪念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并将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旁。

(作者:佚名)

阅读更多精彩
故事下载:布衣宰相马周.pdf
相关内容
  •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事 清官于成龙的廉洁故事

    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故事 清官于成龙的廉洁故事

    天下第一廉吏一般是指清官于成龙,本文通过多个于成龙的廉洁故事体现了他廉洁刻苦、深受百姓爱戴的风范,分别是于成龙出入官场当罗城县知县艰苦办公、调往福建当按察使路上带便宜的萝卜充当水和菜、到任后揪槐树叶当茶叶、给探望自己的儿子只带半只咸鸭作为礼物、死后私产只有书籍和寥寥数件生活用品。年近七十的于成龙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康熙皇帝不胜惋惜,称他为“天下廉吏第一”,赐谥号“清端”。

  •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行船的故事

    宰相肚里能撑船 宰相肚里能行船的故事

    “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叫“宰相肚里好撑船”“宰相肚子能行船”,比喻人度量大,能容忍。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典故说的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传说王安石的小妾和仆人有染,他并没有当场戳穿,借中秋饮酒赏月之际,吟诗向小妾点明此事。小妾答诗,“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后来,王安石成全了小妾和仆人,并送给他们不少的银两。

  • 一代贤相晏婴的故事 贤智宰相晏婴

    一代贤相晏婴的故事 贤智宰相晏婴

    贤相晏婴是齐国人,他生活节俭,谦恭下士,实行仁政,深受齐国人民的爱戴,被尊称为“晏子”。晏婴先后辅佐了齐国三个国君,始终能做到勤恳廉洁从政,清清白白地做人。本文讲述了关于晏婴救济灾民、慷慨解囊、不徇私情、谢绝国君安排的婚姻和房产等故事,体现了他秉公无私、为官清廉、作风简朴的形象。

  • 忠贞谏俭的魏征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忠贞谏俭的魏征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魏征以性格刚直、廉洁节俭、敢于犯颜直谏著称,生前曾向唐太宗李世民提过二百多次意见,他的意见多被唐太宗所重视并采纳。魏征的奏章甚至被唐太宗放在案头用以时时自警。本文讲述了魏征阻止唐太宗泰山封禅,劝谏皇上节俭治国、放弃在洛阳西建造宫殿以及魏征妻子斐氏克勤克俭等多个有关魏征的历史故事。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5  www.gushidq.com  故事大全网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晋ICP备202404621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gushidq

360网站安全检测 中国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