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故事大全 > 名人故事

犯颜直谏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10-24 23:00:26    来源:故事大全网    阅读次数:9

故事梗概:唐太宗李世民以善于纳谏著称,其与魏徵的君臣关系尤为典范。魏徵原为太子李建成旧臣,归顺后以直言敢谏闻名,多次劝阻太宗的奢侈念头与不当政令。太宗虽时有不满,但终能采纳其谏言,并将其视为明察得失的“人镜”。魏徵病逝后,太宗痛感“失一镜”,其故事成为古代君明臣直的佳话。

A+A-

温馨提示:故事共2662字,阅读时长约11分钟。

由于李世民是一个善于听取臣下意见的帝王,所以在贞观年间,朝廷政治比较开明,形成了一股君臣之间能够敞开心扉、平心静气讨论问题的清廉风气,当时敢于据理力争、直言不讳向皇帝提意见的人要算是魏徵了。魏徵原是东宫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说魏徵曾劝太子李建成谋杀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太宗听了实在堵心,就把魏徵召来,直截了当地质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劝我兄弟害我呢?”

这对魏徵来说,明摆着是死罪,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会被杀头。魏徵听了心一沉,知道背后有人翻旧账,目的是要借刀杀人,于是叹了一口气,索性把心一横,坦坦荡荡地答道:“回禀陛下,如果当初太子李建成听我的劝告,先下手为强,他也不会自投罗网,坠入玄武门的悲剧而草草送命。人各为其主,臣不过是效犬马之劳罢了。再说,我效忠于主人李建成,您觉得有什么错吗?”

魏徵回答得如此干脆利落,又透着一股子侠肝义胆的豪气,实在出乎李世民的意料。太宗不禁暗暗钦佩起他的忠诚与才干,不但没有处置魏徵,还忍不住当众为他喝起彩来:“爱卿有种,好样的!”没过几天,就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唐太宗虽然希望大臣们给他提意见,但在有些事情上,当魏徵反对他的做法时,他却不太能爽快地接受。比如:唐朝规定十八至二十一岁男子开始服兵役,唐太宗为了扩军,临时决定让十六岁以上的小伙子统统应征入伍。不少百姓家的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突然要被征集服兵役,不知有多少父母眉头紧锁,忐忑不安地整天揪着心。

诏令发出以后,魏徵极力反对,唐太宗很恼火,就对他大加训斥。魏徵却毫不畏惧,十分严肃地进谏道:“陛下现在把强壮的少年全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地由谁来耕种?社会上的各种工作由谁来做?况且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啊。”李世民听到这里,觉得有理,不禁点点头说:“爱卿所言不无道理,接着往下说。”

魏徵继续谏言:“陛下常常讲,作为一国之君,不能失信于民,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十八岁以上的男丁才符合服兵役的要求,您何必为了凑数,把不够年龄的少年也拉去当兵呢?您这样将失信于民,百姓一定会怨声载道,臣也实在不能从命。”

太宗被魏徵说得有点儿挂不住脸,不服气地责问:“难道我做过什么失信于民的事吗?”

“陛下刚即位时,下过一道诏书,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提出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掉,这道诏书受到百姓的一致拥护。不料等到实施时,却又规定拖欠秦王府的财物要归还。当初您是秦王,现在已是皇上了,难道秦王府就不是官家吗?您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吗?臣以为,陛下要取信于民,就不能朝令夕改。”

听了魏徵的这一番有理有节的话,唐太宗一下子没了火气,他不禁摇了摇头,有些愧疚地对魏徵说:“先生所言极是,不愧是朕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不错,朝令夕改,会让百姓不知所措,以后再有什么命令,老百姓就不会相信了,国家若没有百姓作为基石,就不可能有发展。”说完,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招十六岁男丁服兵役,还特意奖赏了魏徵。

到了贞观中后期,百姓安居乐业,国力强盛,社会更加安稳。唐太宗就渐渐淡忘了创业初期的艰辛,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慢慢消减了,面对蒸蒸日上的太平盛世,反而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

一次,唐太宗在前往洛阳途中,进驻到他的显仁宫(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南)里休息,随后有侍女前来敬茶,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前朝用过的旧银器,心里很不痛快,就叫人把总管找来,责问说:“我大唐天子御驾出行,难道还要用前朝的旧器皿吗?”一句话吓得总管忙赔不是,赶紧退出宫找新茶具去了。

第二天,魏徵知道了这件事,匆匆来到太宗所住的宫殿。拜见太宗后,魏徵开门见山地说:“陛下,臣听说您因为总管侍奉不周而发了脾气,不知是否属实?”唐太宗没好气地说:“我身为一个帝王,难道不该享受真金白银的新茶具吗?况且我大唐国库充实,不差这几个小钱吧?”

魏徵上前一步说:“陛下,这可不是个好苗头啊。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只要一开这个头,马上就会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股奢靡的风气,到那时可就糟了。”“此话怎讲?”太宗听了不服气,倒要看看魏徵怎么说服自己。

“陛下一定还记得,想当年隋炀帝巡游江都,每到一处,地方上如果不奉献美味佳肴,就会被责罚,这样毫无节制地追求奢侈享受,老百姓怎能负担得起?最终还不是导致民众造反、江山丢失的严重后果吗?陛下怎么能效法隋炀帝呢?”唐太宗听完惊出一身冷汗,瞪大了眼睛问:“小小一副茶具,只不过更新一下而已,怎么就变成了我在效法隋炀帝呢?”

魏徵答道:“不错,陛下只不过是初露端倪而已,然此风不可长啊!如今像显仁宫这样的御品供应,其实已经足矣。当然,隋炀帝要是在的话,即使再丰盛的美味佳肴,再豪华金贵的器皿,恐怕也难满足他的欲望与奢求。”唐太宗听到这会儿,才感动得脱口而出:“你可真行,讲得无拘无束,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要是其他大臣在我面前,无论他们怎样进谏,是从来讲不出你这种话的啊!”

由于魏徵经常犯颜直谏,有时让太宗当着众人面很难下台阶,日子一久,太宗明知他是为了国家社稷在尽职尽责,但对他还是打心眼儿里犯怵。这不,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唐太宗准备去漫山枫叶的南郊游玩,车驾已经准备妥当,兴高采烈的太宗在随从们的簇拥下正要上车,但不知怎么的,只见太宗若有所思,就马上取消了行程,在回宫的路上正巧碰上了魏徵,魏徵就问:“臣听说陛下要去南山赏秋游玩,车驾都备好了,为什么又回来了呢?”

太宗无奈地笑了笑说:“朕刚才确实要去南山赏枫,再一想,又颇感不妥啊!光阴荏苒,来去难免耗费时光,延误朝政公事。再说,朝廷上有你这位谏议大夫在,若是当众责怪起来,让朕的脸往哪搁呀?”魏徵会意地哈哈一笑,连连拱手说:“圣上以社稷为重,实乃我大唐子民的万福啊!微臣钦佩之至!”

唐太宗看望重病的魏徵
▲唐太宗看望重病的魏徵

公元643年,魏徵得了重病,唐太宗十分挂念,不断派人送去药品和食物,还派遣专人到魏徵家里看护照应,并要求随时禀报病情。这期间,太宗先后两次到魏徵家中探望。看到魏徵一副憔悴无神的样子,太宗内心非常忧伤,一再嘱咐他安心养病,随后又忍不住流着泪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我一定满足你。”魏徵强撑着探起身,说:“我不愁别的什么事,只是担心国家的兴亡。”

太宗听了不禁暗暗感叹:“爱卿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魏徵去世后,唐太宗为了纪念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朕用铜作镜子,以正衣冠,明我大唐威仪;用历史作镜子,以知兴衰,铭记前车之鉴;用魏徵作镜子,以察秋毫,方可防微杜渐……唉,如今爱卿驾鹤西去,朕失去了一面宝镜啊!”其实,太宗早已把魏徵看作是自己执政的一面明镜。此时在唐太宗惋惜的哀叹中,由衷地对这位谏议大夫给予了高度赞扬。

(作者:佚名)

阅读更多精彩
故事下载:犯颜直谏的故事.pdf
相关内容
  •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持节牧羊

    苏武牧羊的故事 苏武持节牧羊

    苏武牧羊也叫作“苏武持节牧羊”“苏武持节归汉”“苏武持节不降”“苏武持节不辱”“苏武守节不屈”,故事主要内容讲述了西汉大臣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苏武出使时才40岁,在匈奴牧羊19年,归汉后苏武活了八十余岁,苏武的坚贞不屈精神和气节被传唱千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爱国教育素材。

  •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的爱国故事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历史人物指的是文天祥,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杰出的抗元英雄、爱国志士,宋理宗年间殿试状元,曾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元军入侵、民族危亡之际,他变卖家产,组织义军抗击蒙古铁骑,兵败被俘后严辞拒绝元廷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不幸遇难。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 忠贞谏俭的魏征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忠贞谏俭的魏征 魏征与李世民的故事

    魏征以性格刚直、廉洁节俭、敢于犯颜直谏著称,生前曾向唐太宗李世民提过二百多次意见,他的意见多被唐太宗所重视并采纳。魏征的奏章甚至被唐太宗放在案头用以时时自警。本文讲述了魏征阻止唐太宗泰山封禅,劝谏皇上节俭治国、放弃在洛阳西建造宫殿以及魏征妻子斐氏克勤克俭等多个有关魏征的历史故事。

  •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清道光皇帝时,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向大清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导致白银外流,国力衰退。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该年正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收缴英国船商鸦片,整顿海防,做好军事准备后,下令开始虎门销烟。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廷与英国人议和,林则徐被革职。通过林则徐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和“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热门内容
最新发布

Copyright © 2025  www.gushidq.com  故事大全网   版权所有“小故事,大道理!”   联系邮箱:gushidq@qq.com   Sitemap

国家工信部备案:晋ICP备2024046216号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讲故事、写故事、故事征文/评选+V:gushidq

360网站安全检测 中国文明网